成就动机理论

1.提出者: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

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,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,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,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。

麦克里兰研究发现,高的成就需要与成功行为有很高的相关性。成就需要高的人,通常表现出对问题喜欢承担个人责任,他们喜欢事业的成功和问题的解决不是靠运气和外界因素,而是靠自己的能力,这样就能体会到成就的满足感。而与之相反,成就需要低的人,通常表现出对于需要自己独立承担责任的问题比较排斥,认为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失败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,认为自己的问题的解决是取决于任务难度或者自身运气。

除此之外,麦克里兰的实验研究证实,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和量也紧密相关。高成就动机者在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现,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,高成就动机者在任务的坚持性上比低成就动机者强。

2.成就动机倾向类型

阿特金森认为,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:一种是力求成功;另一种是避免失败。阿特金森在研究中发现,由于这两种动机所占比重的差异,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人: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者,另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者。

3.成就动机倾向类型的特征

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在选择目标和完成任务上不相同。

(1)追求成功型: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,喜欢选择有50%把握的、有一定风险的工作,通过完成任务提高自尊心,获得心理上的满足。

(2)避免失败型:倾向于选择或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,回避有50%把握的工作。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避免失败;选择过难的任务,即使失败也能找到借口以减少失败感。这种选择能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。

4.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启示

在教育实践中,要根据不同成就动机类型的学生,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教育:

(1)对于力求成功者,要调动其积极性,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、安排竞争的情境、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;

(2)对于避免失败者,要安排少竞争或者竞争不强的情境,如果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表扬,评定分数时要放宽要求,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。想必通过上面的介绍,同学们对成就动力理论有了整体的认识,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,希望相关内容出现的时候大家能顺利做出来。

最后更新于